北京日报记者 张楠
【资料图】
“呦!这谁的火车票掉地上了?”北京南站候车大厅内,正在巡视的南站售票车间主任康顺兴突然停下脚步,俯下身从匆匆而过的旅客脚下捡起一张小小的车票。只瞟了一眼票面,他就把车票上的信息全摸清了,“还好,这是从天津到北京的车票,已经用过了的。”
对于康顺兴来说,今年这个值守在火车站的春节,有着特殊的意义。“今年10月我就该退休了。”老康有些感慨。今年,是他经历的第38个春运,也将是他在铁路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运。
1985年11月,从部队复员的康顺兴进入北京站,成为一名铁路售票员。上岗刚3个月,他就第一次赶上了春运。急着返乡的旅客从四面八方涌向北京站,上千人将售票大厅挤得满满当当。打开面前那个只能看见一张人脸的小小售票窗口,五六只举着钱的手争先恐后伸到康顺兴的眼前,每个人都嚷嚷着报出自己的目的地。康顺兴紧张地将手伸向身边半人多高的票据柜,每个格子里放着一摞二指宽的小卡片——“硬板票”。他的脑子飞速运转着……慢车、普快、特快,天津、德州、南京……哪张车票在票据柜的哪个位置必须“一抓准”。“很多旅客已经排队几个小时了,心里急。我们售票员手底下再不麻利点儿,一天卖不了几张票。”守着售票窗口一坐就是12个小时,千八百张票卖下来,康顺兴下班时也难免感觉头昏脑涨、筋疲力尽。
火车在不断更新换代、提速升级的同时,老康手里的车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1997年前后,粉色软纸火车票的出现,让算盘和票据柜退出了历史舞台;进入高铁时代后,蓝色磁质车票的广泛使用,更是大大便捷了旅客出行。2008年8月1日,北京南站正式投入运营。康顺兴成了南站的首批铁路职工,他的工作还是和车票打交道。
“今天中午,从青岛、威海开往北京的几趟车,因大雪降速晚点。”正月初三上午10点刚过,一条微信突然从康顺兴的手机里蹦出来。多少旅客会晚点?办理退票、改签的售票窗口是否足够?售票人员如何分配?一连串的问题迅速在他的脑子里绕了几个来回,该如何“排兵布阵”已经有了思路。
老康有条不紊地开始“发号施令”,布置一项项准备工作。当晚点的旅客鱼贯进入售票大厅,分散在不同的售票口开始有秩序地办理退改手续时,守在售票处的老康轻轻松了口气。“手机和网络越来越普及,旅客出行比过去省事多了,在线就能购票。就拿南站来说,今年春运,旅客在线购票的比率达到了90%左右,大大缓解了售票窗口的压力。即使遇到列车晚点,信息也会以短信的形式实时发送到旅客的手机上。过去在售票窗口挤成一团的场面再也见不着了。”老康说。
“老康天天在!”从今年1月7日春运开始的第一天,康顺兴就守在了北京南站他的工作岗位上。除了做好票务工作外,他还将几十年来积累下的宝贵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、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位铁路职工。由于对售票业务的专精,他被同事们赞为“问不倒的百事通、难不住的康师傅”。
采访结束,热心的老康送记者出站。短短百余米的出站路,老康被旅客拦下三回。“售票大厅怎么走”“哪儿有做核酸的地方”“北出口的电梯在哪儿”,面对旅客的询问,老康连比划带说,礼貌地给人指路。送走旅客,他笑着低头看看身上的制服:“穿上这身工作服,我就是流动问讯处。”
退休了想做点儿什么?记者提出最后一个问题。已连续坚守了38个春运的老康认真想了想回答说:“明年春运,我也坐火车当回旅客,体验一把咱们中国铁路的舒适和便捷。”
56位残疾人士登上黄山 互利互勉共建生活希望 中国新闻网
老康的最后一个春运_全球快看 北京日报
【当前热闻】南沿江城际铁路:春涌铺轨现场 哔哩哔哩
伤感句子哲理(合集50句) 互联网
快来领!红包封面派送活动第三波正式开启,联名款福利送不停! 中国广电天津公司